说起「哲学」,这两个经典名场面便扑面而来~ 【资料图】
精神病患思考的哲学, 和我们认为的哲学,是一回事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,我们认为的「精神病患思考的哲学」,和「传统意义上的哲学」是不一样的,也就是二者讨论的哲学范畴不同。所以,有没有一种可能,你误解哲学了,同时,你也误解精神病人了。 哲学是一个思辨的过程,是重逻辑的,而精神病性的哲理有思无辨,并且精神病人的话语,本身不构成「成体系」的哲学话语。 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医学不能定义哲学,虽然精神病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常态和病态的差异,但有精神疾病并不妨碍精神病人进行了思考(即产生思维活动),而这些思考,就结果而言,本身就会构成某种哲学。 问题仍需讨论,需学者进一步探究和辨明。(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现象学精神病理学、精神病哲学等,了解更多心理学、精神病学和哲学的跨学科探讨) 但为什么在大家眼里,总觉得精神病人爱思考「类似哲学相关问题」的行为,却是有迹可循。 以下是4点可能性 1.默认模式网络(DMN) 默认模式网络的脑区,会在被动休息和精神神游期间,依然处于活动状态。抑郁情绪或抑郁症,与DMN的紊乱直接相关。 有研究发现,相比于常人,抑郁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DMN更活跃。其常和艺术天赋、文艺的想法、创造力、想象力有关,活动时,通常涉及思考他人,自我反省,回顾过去,展望未来。 所以,抑郁患者有时会出现不可控制的神游、自我批评等。不设限思维的反省和展望,在一定程度上,利于思考类似于哲学的问题。 2.思维方式 3.需求层次 精神病人的认知偏差和行为模式,使之在现实生活中更难得到关注和认可感,也缺乏归属感,时常处在重重矛盾的大网中难以脱身。 现实不如意,会转而追求精神层次的解药,所以部分精神病人可能会选择思考「哲学」问题,从而帮助内心世界不安的自己答疑解惑。 4.人格特质 抑郁、神经质、高敌对性、自卑、疑病等个性倾向,在一定程度上对「哲学倾向」也有影响。 比如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人际焦虑,在社交场合常常选择沉默,不愿意卷入任何与他人可能的交往中,可能长期以往,更容易陷入哲学性反思,因此会倾向于去钻研哲学。 参考文献: [1]徐献军,庞学铨.现象学哲学视野中的精神疾病——对现象学精神病理学的解读[J].浙江社会科学,2016(12):91-96+158. [2]陆林.沈渔邨精神病学(第6版)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7. 最近压力好大,经常失眠、好焦虑,好怕自己心理出问题...... 好不开心,但又不敢随便找人倾诉,怕别人笑话...... 自己一个人感觉好孤独,好想有个人能陪我说说话...... 这些问题,是否觉得很熟悉?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, 当您需要情绪出口、支持与陪伴时, 好心情AI机器人“心心”一直都在! 她具有媲美人类的情绪感知能力, 作为您最贴心的朋友, 随时倾听您的诉说, 理解您的情绪, 帮您平静内心,化解压力。 |